切格瓦拉的死亡真相最喜欢的情妇是克格勃
切·格瓦拉,已成为当今左翼运动的标志、反主流文化的全球偶像。《时代周刊》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他那张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被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照片”之一。
关于格瓦拉的死因,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游击队的一个逃兵,向玻利维亚当局透露了格瓦拉的营地位置,导致他受伤被俘。
但这种说法十分可疑,疑点有三。
①格瓦拉死后50多年,关于他的书籍和回忆录汗牛充栋,几乎每一个跟格瓦拉之死沾点边的人,都现身接受采访,或写了文章,但关于这个逃兵的姓名和身份,至今毫无线索,没有任何人提及。
美国古巴裔中情局特工费利克斯·罗德里格斯,参与了整个搜捕行动。格瓦拉被俘后,他和格瓦拉进行了一次长谈。几十年过后,罗德里格斯透露了整个细节,但没有半个字提及这个逃兵。
玻利维亚记者雷希纳尔多·乌斯塔里·阿尔塞,亲眼目睹了格瓦拉的死亡,经过40多年的调查,走访过格瓦拉的战友,以及与格瓦拉之死有关的人,查阅了军方的机密文件,最终写成了一本书:《切·格瓦拉——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在这本书里,阿尔塞也没有提到这个逃兵。
②格瓦拉辗转南美和非洲,打了十年游击,被称为“游击之王”,身经百战,机警过人。难道身边出了逃兵,他还会违背常识,继续留在原来的营地,等着敌人来包围?
③格瓦拉打游击战,走的是“精英”路线,而不是搞乌合之众,曾经被批评为“脱离群众”。他身边的每一个游击队员,几乎都经过反复审查,有名有姓,信仰坚定。
跟格瓦拉最后突围的5名游击队员,都宁死不屈,无一人投降或叛变,战至最后一口气。
为何在他的身边,突然冒出了一个谜一样的逃兵呢?
与逃兵之说相反,苏联解体后,一份解密文件的说法则更为可信。
这份文件证实,格瓦拉真正的死因,并非是游击队的逃兵,而是他最喜欢的情妇一一克格勃女间谍达玛拉·邦姬的出卖所致。
达玛拉·邦姬,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父母都是德国人。年,她身为德共党员的父亲,遭盖世太保通缉,被迫举家逃往南美,几经顛沛,最后定居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邦姬从小练就了超出同龄人的机警与敏锐,并对秘密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父亲将她送回东德,入读莱比锡大学。
她聪明漂亮,拥有多元文化背景,通晓多国语言,很快引起了东德对外情报局(史塔西)的注意。
年,邦姬大学毕业,被对外情报局正式招用,成了一名女特工。
年,邦姬接受了一项新任务:接近切·格瓦拉。
接到任务后,邦姬还是很开心的。之前,她听说过许多关于格瓦拉的传奇故事,对这位阿根廷同乡充满了好奇心。
切·格瓦拉,年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的一个传奇家族,医学院毕业后,参加了古巴革命。
凭着超人的勇气及毅力、出其不意的战术、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鼓动力,以及对敌人的冷酷无情,他得到了许多游击队员的拥戴,成为卡斯特罗最得力和信赖的助手。
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后,并不懂经济学的格瓦拉,被卡斯特罗任命为古巴银行行长,负责对古巴经济体系进行改造。
对于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无孔不入的克格勃当然不会视而不见,早就把他列入“花名册”。
正好,机会来了。
年9月底,格瓦拉率团访问东德,入住罗扎卢森伯格大街3号的日耳曼大酒店。
邦姬作为东德方面派出的拉丁语翻译,有了和格瓦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听说这位23岁的漂亮女翻译同样出生于阿根廷,格瓦拉对邦姬产生了一种亲切和信任感。
而邦姬也迷上了这位年仅31岁、瘦削英俊、目光深邃的南美传奇英雄,对他充满了爱慕之情。
几天之后,格瓦拉竟然向东德方面提出:让既懂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和英语,又懂经济及南美事务的邦姬,跟随古巴代表团工作,作为自己的助手。
英雄坠入了“爱河”!
这段时间,邦姬一边与格瓦拉缠绵于温柔乡,一边源源不断向上汇报了格瓦拉的一言一行,让克格勃总部很是满意。
邦姬曾问过格瓦拉:你学的是医学专业,却主管古巴经济,你懂经济学吗?
“你知道我是如何当上古巴银行行长的吗?”格瓦拉嘴角上扬,微笑着问。
“一次,我们开会,卡斯特罗说,要找一个尽职尽责的经济学家(economista)。我听错了,以为他说要找一个尽职尽责的共产主义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