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什么有这么多铁矿,而且品质还非
铁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储量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一,七大洲都有分布,而且海洋底部也有相当巨量的铁锰矿石,但是,从陆地上铁矿的空间分布来看,又显得极不平衡,储量居前十位的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巴西、中国、玻利维亚、几内亚、印度、乌克兰、智利),铁矿的储量占到了全球总储量的8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以亿吨的资源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占据全球总储量的18%左右,而且澳大利亚铁矿的品质也非常好,我国虽然铁矿储量也比较丰富,但总体看品质与澳大利亚差了很大一截,有网友会问了,同样是面积很大的国家,为何澳大利亚有这么多铁矿而且品质很好呢?
铁矿石从形成过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生铁矿和沉积铁矿。其中,原生铁矿是在地球的诞生过程中便开始聚积。太阳系中的太阳形成以后,那些没有被太阳巨大的引力所吸聚的星际物质,在太阳风的吹拂以及星际物质之间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在太阳外围轨道慢慢聚集,形成炙热的行星内核,然后继续吸收剩余的轻物质,最后形成固态和气态行星。由于一开始的星际物质,来源于上一任恒星在生命末期发生的超新星爆发,所以含有一定量的重元素,其中就包括铁、锰等,这也是为什么行星内核中都会有这两种物质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随着重元素物质的逐步沉降,它们都埋藏于行星表面以下很深的地方。不过,拿地球这样内核仍然处于活跃状态的行星来说,内部发生剧烈的地质活动,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岩浆大范围垂直迁移等,都有可能将铁元素从地底带到浅层地壳甚至地表并富集起来,形成铁矿。不过,这种通过岩浆迁移形成的铁矿,可开采的储量一般都不大,含的杂质也较多,品位往往也不高,比如我国西南和中部地区的铁矿,很多都是这种类型。
还有一种铁矿类型,是沉积铁矿,它是建立在地表岩石在长期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积聚而成,同时也有大量微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游离氧并与火山喷发物质结合的功劳,在形成铁矿层的同时,还会形成硅质层、碳酸盐层和白云岩层。如果后期再经过风化淋漓或者内生岩浆的热水液淋洗,或者经过高温高压变质过程等,沉积的铁矿可以进一步发生富集,铁的品味将明显提升,甚至可以达到50%-60%,形成富铁矿。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富铁矿的诞生,一方面主要以沉积型为主,另一方面,必须经过沉积层的再次“优选”沉积富集,所以,经过漫长的海相沉积、然后再经过持续、剧烈的地质活动,这样的区域,能形成富铁矿的概率比较大。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在“盘古大陆”时,陆相沉积的比率很高,微生物吸收分解沉积的历史可以说不够悠久,只有在海南及其附近地区,才符合这样的特征,我们现在也仅在海南发现了储量丰富、品味很高的富铁矿,正好印证了这一推测,按照这样的推测,我国的青藏高原或许还存在着大型的富铁矿,只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现在没有勘探出来而已。
而澳大利亚则不同,它与“盘古大陆”结合在一起的时间可以达到20亿年,而且处于大陆的边缘,具备长时间海相沉积的完美条件,在海洋微生物、海底火山爆发等地质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诸多铁矿石岩层带,后来又在大陆分离过程中,经历了至少上千万年的剧烈地质运动,铁矿层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再分解、再富集、再沉积过程,因此,铁矿的品味不断提高,达到了惊人的平均60%左右。这些铁矿后来又在风力的侵蚀下,埋深逐渐减小甚至露出地表,成为最易开采的矿床。
和澳大利亚大陆经历的历史相似,像印度、巴西的铁矿石,富矿的比例也较高,平均也能到50%以上,这样的结果,是海洋沉积环境、矿物质持续沉积和地质运动共同推动所致。虽然我国铁矿品味不怎么高,但总储量还不错,另外,我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千差万别,地质活动也程度不一,大约有近50多种的优势矿产(其他国家很少),特别是稀土、膨润土、钛、钨、锑储量世界第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