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记阿根廷牛肉与黄鼠狼坦克T

在南美诸国中,欧裔白种人口比例高达97%的阿根廷算是极有特点的一个。在西班牙语中,这个国家的名子与“拉普拉塔”两词意义相同,均为“白银”。不过,这不是指具体意义上的白银,而是寓意着“财富”。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虽不产白银,但有着肥沃的土壤,丰茂的草原,良好的气候,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粮仓和肉库”,财富滚滚而来。因此,把这个国家称之为“阿根廷”,真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事实上,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冷冻船的发明为肉制品的远销成为可能,凭借潘帕斯大草原那多如牛毛的牛群,阿根廷迅速制富,一跃成为了地球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到年,阿根廷的人均GDP是美国人均GDP水平的63%,仍然属于世界上的富裕国家之列)。可惜的是,阿根廷人没能拿着卖牛肉的钱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是去开了更大的牧场养了更多的牛,结果当年代初短暂而庞大的全面工业化努力失败后,这个国家如今依然是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

背景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同智利接壤,北接玻利维亚、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和乌拉圭为邻。面积平方公里,海岸线长余公里,年经济规模居于世界第8位,黄金和外汇储备高达16.8亿美元(当时币值),综合国力仅次于巴西,为拉丁美洲(除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其他美洲国家的统称)的第二大国。另一方面,因为独立战争,军队在拉美国家享有特殊的地位,阿根廷自然也不例外(独立之初的拉美政治 大部分也是独立战争的军事将领。西班牙人留下的封建经济制度与军人结合,形成了封建军阀体制,这种体制在一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中美洲国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另一些国家比较早地过渡到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也相应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军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特殊地位)。

事实上在阿根廷,军队更是任何人无法忽视的核心力量,战后从庇隆时代起,历届阿根廷政府中军政府的味道都厚重得可以拿刀子割开。再加上长期奉行的庇隆主义又在暴力与富裕之间,选择了实用主义作为平衡点----长期醉心于成立所谓的南美集团,企图“联合或说服”智利、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等国组成所谓的大阿根廷,将阿根廷的边界扩展到原西属美洲殖民地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全部疆域。勾勒了一副“把卫星国聚集在富强的阿根廷周围的美好远景”-----而这一切当然要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所以尽管工业基础薄弱,但战后的阿根廷却一直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武装力量的现代化进程,对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在这个背景下,到了年,阿根廷陆军开始寻找新型装甲战斗车辆,用来替换掉手中那些二战时代的老爷车。

美制M装甲人员输送车

M41斗犬轻型坦克

与宏远的目标相比,阿根廷陆军装甲部队当时的现状却着实有些凄惨-----这支力量的主体大约由辆二手英制“谢尔曼-萤火虫”中型坦克(M4A3换装英国QF17磅炮的产物)、辆二手美制M3A1半履带装甲侦察车构成。虽然 爆发后,庇隆政府认为这是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热衷于从战争中获得好处,从年度预算中拨款41%用于军队和警察的开支。但这笔钱中的大部分流向了空军和海军,陆军的收获仅仅是50辆M41以及辆M,窘迫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少好转。然而,正当陆军寄希望于从美国进一步获得更多装备时(主要是M41轻型坦克、M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少量的M48主战坦克),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却变得空前恶化。年,阿根廷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巴塔戈尼亚高原的一块石油产区划给该公司,号称反美的庇隆分子背离了自己的承诺,表现出露骨的实用主义哲学,因为年的阿根廷宪法明确规定:自然资源是国家的不得转让的财产。对于庇隆分子妥协,美国却变本加厉,将大量货物推销到阿根廷,实际上却阻止进口阿根廷货物。美国的威斯汀豪斯-阿姆科公司在阿根廷建立了一家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阿根廷的冶金行业,阿根廷经济开始显露出衰退的征兆。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之后,庇隆分子被迫祭起了反美大旗-----勒令全国多家“亲美”报纸和杂志停刊,禁止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生活》杂志的进口,好莱坞影片也从阿根廷的电影院里消失了。结果,与美国关系的恶化自然影响到了阿美军事交流----美国政府断然拒绝向阿根廷出口包括坦克装甲车在内的任何武器装备。

法制AMX-13轻型坦克

美制武器的进口途径被掐断,本国的替代工业又没能建立起来,无奈之下的阿根廷军方只得另觅他途,这次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大洋彼岸的欧洲,希望能从那块古老而又亲切的大陆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毕竟从亲缘关系上讲,几乎纯白色的阿根廷与欧洲在情感上更为紧密)。虽然不久后的年9月,阿根廷陆军少将埃尔瓦多-洛纳尔迪在科尔多瓦城发动政变,成功的推翻了庇隆的统治,此后军人政府不停地更迭,全国经济恶化得一踏糊涂,但向欧洲军购的“欧洲计划”却始终在稳步推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无论是哪个军方首脑当政,国家资源都会向军队大肆倾斜,为了笼络高级军官,国家机构中的肥缺将优先由其充任,军队支取优厚的薪饷,军费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占到25%以上)。作为其中的受益者之一,阿根廷陆军先是从法国人手中一口气采购了80辆AMX-13轻型坦克、辆AMX-VCI装甲人员输送车,24辆AMX-F3自行榴弹炮,另在国内组装了另外40辆AMX-13、60辆AMX-VCI,总算是解了眼下的燃眉之急。然后,刚刚缓了口气的阿根廷陆军又在年提出,他们还需要装备一款能够满足年代后军事需求的新型坦克。

在年年初阿根廷国防部提出的新型坦克招标书中,对这个被称为TAM(TanqueArgentinoMediano,既阿根廷中型坦克计划)的项目具体性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战斗全重不超过33吨(阿根廷地势由西向东逐渐低平。西部是以脉绵延起伏、巍峨壮丽安第斯山为主体的山地,纵贯南北3,余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30%;东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 的农牧区;北部主要是格兰查科平原,多沼泽、森林;南部是巴塔哥尼亚高原,无论是地形还是南美地区的道路桥梁状况,都不适合大吨位的主战坦克);主炮口径mm以上; 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 公路行程千米。而恰好在这不久之后,由于庇隆下台后始终没有放弃回国重新掌权的希望,而且阿根廷的经济一直没有好转,人民对现实越加不满,这些都对庇隆分子有利。结果在年3月,庇隆发表了《告阿根廷人民书》,要求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同心协力,改变目前阿根廷 层居民的贫苦情况。同年7月13日,已经先期当选总统的庇隆分子坎波拉宣布辞去职务,以便为庇隆出山制造舆论。9月23日,阿根廷举行全国大选,庇隆获得多万张选票,大获全胜,再次成为阿根廷总统。由于在历史上与纳粹有着某些说不清道不明关系,并因为或多或少这方面的原因,战后庇隆政府与西德保持着某种令人生疑的暧昧,所以重新掌权后的庇隆迅速将这次阿根廷陆军的国际坦克招标计划变成了阿根廷政府与西德政府间的秘密交易,以图再续前缘(5年,德国记者加比韦伯出版了他的新书《德国联系:纳粹财富阿根廷洗钱》,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二战结束后,许多纳粹分子逃亡阿根廷,受到庇隆政府的庇护,更令人震惊的是,庇隆在战争期间还为纳粹德国的一些公司提供避难所,使得这些公司的资产免遭盟军没收。在战后10年时间里,德国制造的汽车、卡车、大客车、机器、甚至整个工厂源源不断地流入阿根廷,购买这些设备的钱后来帮助德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阿根廷玫瑰,艾薇塔·庇隆(.5.7—.7.26)

阿根廷总统庇隆(阿根廷总统(~,~),庇隆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意、法移民后裔。年参军,发动政变,推翻文官政府,任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长,年任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年10月在一次政变中被捕。女友爱娃·杜亚尔特以及工会中他的支持者,将他救出。几天后与爱娃成婚。年2月当选总统。在内政上他推动国家工业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为工人阶级提供较多的社会福利;外交上采取反美英态度。阿根廷扩展在拉美的势力,追求在南美建立霸主地位。他以指挥军队的方式指挥国家的政治生活,破坏了宪法规定的自由。年蝉联总统。年9月却因国内通货膨胀、贪污、蛊惑宣传和专制暴政引起不满。陆、海军中具有民主思想的军官群起造反,赶他下台。庇隆流亡国外,定居马德里。年3月选举中,庇隆主义党候选人当选总统并取得议会大多数议席。6月人民欢迎他回国。在10月的特别选举中当选为总统.)

不过,尽管庇隆的干预影响了阿根廷陆军原先的打算,但军方对此对并未提出什么异议。这其中的奥妙来自两方面:首先,新一届庇隆政府在政治上变得温和,强调“先恢复、后解放”,庇隆“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革新者了!”来自其他党派的一些头面人物也在政府中得到了职务,激进分子不再受欢迎,主张建立民兵的正义党激进派领导人加利内蒂被撤职,以免触怒军方,同时新任庇隆夫人还极力与阿根廷三军司令的夫人搞好关系,庇隆本人也亲口称颂三军司令是“伟大的爱国者”(一般来说,军队并不是独立的政治集团,他们走到政治舞台中心基本的原因是,大部分拉美国家照搬了美国的政治体制,却没有使其正常运转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和条件。每当政权不能正常更替,或是社会出现严重动荡时,权势集团就不得不把军队请出来收拾局面,军队常常成为其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次,纳粹德国在装甲技术装备技术、战术方面获得的成功有目共睹,而战后联邦德国在装甲战斗车辆领域仍然保持了世界的 水准,所以庇隆的作法既使在军方内行眼中也算不差。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便是西德的蒂森.亨舍尔公司(ThyssenHenschel,今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成为了阿根廷陆军新型坦克换装计划的 指定供货商。

黄鼠狼与豹的杂交---TAM的诞生

尽管德国人对这份意外飞来的阿根廷订单喜不自禁,但由于在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定位问题,当时的联邦德国国防军对如此级别的轻型坦克并无需求,所以没有哪家德国公司货架上有现成的成品可向阿根廷方面立即供货。不过,生意就是生意,没有理由看着煮熟的鸭子让它白白飞走,况且德国人在装甲战车研制方面的天份也不是浪得虚名----以严谨死板著称的德国人居然很快想出了这样一个法子:拼凑。也就是利用现成的黄鼠狼I步兵战车底盘,搭配豹IA3的焊接式炮塔来满足阿根廷方面的要求。

黄鼠狼I步兵战车

豹IA3主战坦克

事实上,德国人这种看似玩笑式的方案仍是严肃思考后的结果。首先,黄鼠狼I步兵战车在当时属于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作为全新理念的装甲战斗车辆,由于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部分部件实际上取自豹I),其动力、装甲、火力全面超出当时主流的装甲人员输送车,战斗全重达到了30吨, 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前部装甲可抵御20mm口径动能弹攻击,机动性与防护性实质上也超过了M41轻型坦克所能达到的水准,而且在这情况下底盘悬挂系统与动力/传动装置仍有余量,完全可以承载更重型的火力配置或是额外加强的装甲;其次,豹IA3坦克属于当时德国国防军 型的现役主力装备,其火力与观瞄系统完全按照在莱茵防线阻滞苏联/华约集团机械化装甲集群的苛刻要求配置,足以满足阿根廷方面对打击性能的要求,但同时又由于豹I系列坦克在防护性上的思想属于典型的“以防弹外形换装甲厚度”,因此该车炮塔与车体一样, 装甲厚度是按照20mm动能弹的防护标准设计,重量仅仅5吨左右,从而为将该炮塔移植到黄鼠狼I步兵战车底盘上提供了可能。德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3月蒂森.亨舍尔公司(ThyssenHenschel,今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制造的TAM全尺寸木制样车向阿根廷军方公开展示时,人们惊奇的发现这样一种拼凑出来的“急救章”居然像模像样,远不是想像中那般仓促而粗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