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往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智利地处南美洲西南部,东边是阿根廷,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智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16世纪时还处于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阶段,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征服了北部的印加帝国,占领了除现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西班牙在拉美共设立了4个总督辖区和4个督军辖区。四个总督辖区:新西班牙(墨西哥等地)、拉普拉塔(阿根廷等地)、秘鲁、新格拉纳达(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等地);四个督军辖区,包括危地马拉区、委内瑞拉区、智利区和古巴区。各辖区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这也为拉美国家独立后的边界划定设置了障碍。
拥有丰富的含银矿藏和众多人口的秘鲁和上秘鲁(今玻利维亚),成为西班牙殖民帝国中两大中心。为防止英法海盗侵扰,西班牙习惯将从拉美殖民地攫取的金银等货物集于一处,每年分两次由西班牙海军战舰护送运,运回国内。智利那时穷归穷,但却是矿石开采和向秘鲁出口小麦的必经要道。智利后来陆续也发现了富饶的矿产资源,16世纪发现金矿,17世纪发现银矿,18世纪发现铜矿,西班牙殖民者就强迫印第安人从事农业劳动或采掘贵重金属。
西班牙统治下的克里奥尔人(欧洲移民后代),一开始并不愿意彻底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只是想获得更多的自治权,以维护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但西班牙一直高压统治,一昧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根本不考虑殖民地的死活。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潮后面再推波助澜,克里奥尔人与具有独立意识的印第安人连起手来,发动独立运动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16世纪末,西班牙由盛转衰。先是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摧毁,后是拿破仑军队占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扶植兄弟约瑟夫·波拿巴继承西班牙王位,并将葡萄牙王室赶出里斯本。本土都保不住了,西班牙自然无法维持,对拉丁美洲的有效统治。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起义力量分化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援西班牙王室反抗拿破仑侵略的“保王党”;另一派则是是借着反法国侵略的名头拉起队伍,趁机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军”。智利(年)、秘鲁(年)和玻利维亚(年)相继获得独立。
年智利的保守党上台执政,政策上鼓励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开发阿塔卡马和科金博铜矿。至年,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联邦还爆发过一场战争。战争的起因是,逃亡到秘鲁的智利将军拉蒙·弗莱雷(RamónFreire)与秘鲁政府合谋搞叛乱,结果智利获胜。当智利远征军返回圣地亚哥时,受到了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在总统府举行的庆功会上,多年互不搭腔的政敌也握手言和。政府趁机宣布政治大赦。领导战争胜利的布尔内斯(ManuelBulnes)将军成人民崇拜的偶像和英雄。战争提高了智利的国际威望,从这时起,欧洲各国把智利看作是拉美国家中最强大最有组织的国家。
南美太平洋战争(年-年)
工业革命在欧洲轰轰烈烈地开展,生产力飞速发展,引发人口激增,但农作物耕作技术一时还无法赶上,鸟粪作为优质有机肥,是当时最好的肥料;欧美的兵工厂大量火药制作,所需的原料硝石缺口也很大。玻利维亚、秘鲁和智利三国交界处的阿塔卡马沙漠发现了巨型鸟粪、银矿和硝石储量后,这里就成为三国的角力场。
智利在地理和历史上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安第斯国家”,而是一个因大航海而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的“太平洋国家”。这一属性,使得智利更注重发展海军。鉴于三方角逐的地区是一片沙漠,主要城镇分布于沿海,智利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秘鲁和玻利维亚在智利的威胁下结成同盟,但也没什么胜算,因为两国海军力量薄弱,武器装备都很落后。
开战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连吃败仗。玻利维亚丢掉了全部沿海省份,只好认怂退出了战争。秘鲁海军全军覆灭,首都利马被攻陷。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玻利维亚总统达萨和秘鲁总统普拉多,见战局不利竟抛弃国家和军队逃到欧洲,这仗没得打了。智利完胜,获得了全部争议地区,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遭受重创。玻利维亚变成了内陆国,几十年后甚至打不赢更小的巴拉圭——这个继承了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大名的国度,实在对不起这位英雄!战争强化了智利人的民族认同感,导致了地方主义向民族意识转变。智利又取得了安托法加斯塔和塔拉帕卡两个地区,国土面积扩大了1/3。军队挺进南方的阿劳卡尼亚地区,将马普切族印第安人赶到了保留地。
充足的硝石财政收入,加快了智利基础设施建设。而矿区市场的扩大又推动了,智利早期北方工矿企业和南方农牧业垦殖区的发展。20世纪初,美国资本和技术推动了智利铜矿业的现代化。铜在硝石生产衰退后,成为智利的出口新支柱。新自由主义改革延续至今,除铜的出口继续推动智利经济增长外,水果、葡萄酒、鱼粉和纸浆等非传统出口部门都发展迅速,出口量跻身世界前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智利保持中立。年对轴心国宣战。冈萨雷斯·魏地拉执政初期,曾吸收左翼人士入阁。年起,智利政策右转,年颁布《保卫民主法》。年,卡洛斯·伊瓦涅斯·德尔·坎波当选总统后,外交上追随美国。年军事独裁者皮诺切特上台后,启用了一批曾在芝加哥大学留学的智利青年来管理经济,这批被称为“芝加哥弟子”的年轻人,在智利大刀阔斧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归还此前收归国有的外资企业,取消政府对经济的管控,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完全开放市场等(这一套后来丢给毛熊。毛熊严重消化不良,差点当场去世)。年智利恢复民主化进程后,继续推行新自由主义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加上国际市场对铜矿的需求日益上升,智利经济开始腾飞。年,智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便达到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智利已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年智利成功跻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在拉美地区,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如果一个国家重视效率,常会忽视公平。比如智利,最终发展掩盖不住社会顽疾,会爆发动乱(这个放到后面讲)。又或者,国家重视公平,追求过度的社会福利。政客竞选时做出没有原则的承诺;上台后为了兑现许诺,通过财政手段进行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以提升劳工收入、改善社会福利、扩大医疗、改善住房和教育、提升养老保险水平等。经济总量没变,税收体制没变,那么政府就只能靠发行货币或借债维持社会福利,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危机。巴西左翼政府下台,阿根廷左翼政权失利,均与此有关。智利的这种小政府大市场模式,在初期充分激发了市场竞争力,但因缺乏政府干预和长远规划,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公共服务缺失、政府克服危机能力孱弱。近年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智利出口收入锐减,经济增长放缓,社会问题就凸显出来。
经济自由化之殇
皮诺切特军政府开始的社会改革:
养老金私有化改革,废除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实行强制储蓄以及指数化的年金制度。按照制度设计,养老金只能定时定量领取。这种完全由个人供款的模式,可以鼓励智利国民储蓄、积累经济建设资金,但不利于发挥养老保险制度本应具有的互济性和公平性的社会调节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失业率上升和养老金缴费率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实际智利就业人口中只有70%缴纳养老保险,剩下的人就可能面临老无所依的尴尬。
教育私有化改革。相关的行政管理权和财政权下放,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现代化。全国大批公立学校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出现大量私立学校。由于过度依赖市场调节,智利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少。能够考进大学的学生大都是从私立高中毕业。公立学校教学质量难以达到国民期望,而私立学校月均学费通常为30万-80万比索,超出多数普通员工的工资水平。智利企业中小企业向雇员实际支付税后工资每月约为40万比索(智利比索约合人民币1元),科技型企业员工月均工资水平可以达到70万比索左右。科技型企业员工收入虽高,但对员工教育背景和知识要求也高,而高企的学费使得低收入阶层很难通过大学教育进入高收入阶层。智利每年大学学费为万-万比索不等,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年学费多超过万比索,低收入居民多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因此也难以获得高收入的专业技能型就业岗位。此外,每月不足美元的退休金让老人们生活艰难,低收入阶层的民众对此严重不满。
根据年Mercer全球生活成本排名,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位居全球第79名,排名南美洲第二。以各项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月收入(以中位数水平40万比索计)的比例衡量,在地铁票涨价后每人每月交通费占比约10%,水电费(有冰箱)占比约9%,一日三餐伙食费占比约35%,一套普通公寓的房租及物业管理费占比约55%,一所私立学校每月学费通常占比约95%。这些都跟民生部门过度私有化及其控制财团社会责任约束不足有很大关系。30多年,智利不仅对水、电、气、通讯、交通等部门进行了私有化,而且对医疗、教育、社保资金管理等公共服务也进行了私有化和市场化。来自西班牙等其他国家的财团在智利控制着这些民生部门,并进行高度垄断经营,比如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AFP、国家电力公司ENEL、电信公司Movistar、Santander银行和BBVA银行等。
年以来,智利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增长,从.19亿美元增长到年的.31亿美元。智利央行数据显示,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美元(年,中国人均GDP为人民币元,约合美元),为拉美地区最高值。但财富增长并未有效地传递给底层民众,民众获得感较低,基本工资涨得慢,生活水平提高得也限。经济不景气和外国移民大规模涌入,智利失业率明显上升,造成居民收入增长难度更大。
年10月6日,智利首都的地铁运营商,即圣地亚哥地铁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决定将早晚高峰时期的地铁票价由智利比索(约合人民币7.97元)涨到智利比索(约合人民币8.27元)。此后,智利经济部长胡安·安德烈斯·方泰勒(JuanAndresFontaine)就此表示,如果不想高价乘坐地铁,人们可以早点儿起床去工作场所。在圣地亚哥,通勤时间早就普遍需要2小时左右,上述态度引起了民众的怨愤。10月14日,智利数千名学生为了抗议地铁票涨价,冲入地铁站,破坏闸门、焚烧列车。随后局势失控,变成了一场打砸抢烧,而社会骚乱的背后是智利老百姓的辛酸,是社会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也是历届政府忽视民情酿成的苦果。
智利经济上的不稳定,逐渐传导到了生产端。相关智利矿工罢工事件这些年越来越频繁,对智利经济和全球供应链形成不小打击。智利是全球最大的铜矿产品生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近30%。仅由必和必拓、力拓和日本财团在当地共同持有的埃斯孔迪达这一个铜矿的产量,就占到全球供应量的约5%。由于交通运输、房子和工业生产都需要依赖电力,而铜是物理学和元素周期表中已知的单一最佳电导体,再加上电动汽车和低碳的绿色化发展等多重因素推动,使铜的需求格外强劲,价格飙涨。高盛指出,铜是世界“新原油”,预计到年,铜价每吨可以达到1.5万美元,四年内涨幅可达60%。年8月智利的这场铜矿罢工风波,主因是:
东道主智利考虑提高税收,以帮助解决因疫情加剧的不平等问题;
铜矿工人期望通过谈判提高福利,平抑生活成本上涨的压力;
随着矿石质量恶化和投入成本上涨,企业主努力控制劳动力成本,以保证利润最大化。
心平气和坐下来谈,终能谈出一个解决方案。对于国家,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是时候让另外一部分人也富起来了。
往期文章:
这个行业被“卡脖子”,比芯片还严重,国货只能满足中低端需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