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羊驼彩陶等文物珍品,探源安第斯文明秘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秘鲁共和国建交50周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引进了“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览。从金刚鹦鹉羽扇到羊驼彩陶,“秘境”展以组件秘鲁珍贵文物,集中呈现15个秘鲁古代文化,展现大洋彼岸从公元前年至16世纪秘鲁先民鲜活的生命历程。秘鲁是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百花齐放。“秘境”展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文明初绽、多元共存、群雄并起和帝国绝响。第一部分“文明初绽”从公元前年开始讲起,这一时期多个文化相继开始繁荣发展。位于秘鲁北部高地的查文文化在融合其他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色并辐射秘鲁中部北部甚至部分南部地区,带来了安第斯文明第一次文化趋同。
双头蜘蛛纹红石盘库比斯尼克文化
这件滑石石盘年代约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雕有一只双头蜘蛛的形象,八条腿和蜘蛛下颚的特征明显。在安第斯地区各个文化和艺术中都有对蜘蛛的描绘。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蜘蛛与人类战俘首级同时出现,说明它们可能被视为驾驭生命力量的象征。
海螺小号,查文文化(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
这种装饰雕刻纹饰的海螺小号(年代约为公元前年—前年)在克丘亚语(后来印加帝国的官方语言)中称为“普突突”(pututu),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制成。这件小号于1年出土于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圆形广场附近被称为“海螺柱廊”的地方,是与其同时出土的20件小号中装饰最复杂的一件。海螺身上深雕有头骨状图案,四周被长矛状纹饰包围分隔。展览的第二部分“多元共存”主要介绍纳斯卡文化和莫切文化。从公元前年开始,随着查文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各区域的文化开始独立发展。展览主要通过以织物和陶器闻名的秘鲁南部沿海文化帕拉卡斯和它的继承者纳斯卡文化,以及北部沿海地区的莫切文化来展现这个时代中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金刚鹦鹉羽毛扇纳斯卡文化(公元前年至公元年)
这是一把由鲜艳的羽毛制成的扇子,羽翮(羽轴下段不生羽瓣而中空的部分)后部被捆绑包裹起来作为扇柄。扇子的羽毛可能来自于金刚鹦鹉,而这种鹦鹉并非产自纳斯卡本地,而是可能来自于金刚鹦鹉,它们广泛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以东的亚马孙河流域的。第三部分“群雄并起”讲述了迪亚瓦纳科文化、瓦里文化和西坎文化。起源于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喀喀湖(编者注:在印第安克丘亚语中,“的的喀喀”是“石豹”的意思。)南岸的迪亚瓦纳科文化,到公元7世纪扩张到秘鲁南部地区;同时期,从秘鲁南部高地崛起的瓦里文化也迅速发展。通过展品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意识形态和艺术上都存在着相互交流。稍晚于瓦里的西坎文化,借助北部沿海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虽偏安一隅,但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金属制造工艺和高超的农业灌溉技术,一直持续繁荣发展到约年左右。
肖像彩陶容器迪亚瓦纳科文化(约公元前年至公元1年)
陶器上的人物戴着精致的帽子、留着修剪过的胡须,塑造了一位正在咀嚼古柯叶的贵族男性。考古学家将帽子中间一圈纹样称为“阶梯式十字架”(steppedcross);帽子上下方成排的图案则被看作抽象化的头骨纹饰。头骨纹饰可能与葬礼有关,因为其他墓葬中也曾出土有类似纹样的文物。
大羊驼形彩陶容器瓦里文化(公元年至0年)
这件大型器物年代可追溯到公元至0年,来自于纳斯卡河流域的帕切科遗址。与其他该遗址出土的被摔碎的器物一样,是应某种仪式的需求而制作。这种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且规模较大,最后以毁坏和掩埋大量陶器的方式作为仪式的结束,其中不乏许多大型陶器。在瓦里文化中,大羊驼形的雕像被认为是供奉给神灵最合适的祭品之一。
锤揲工艺金颈饰西坎文化(约公元至公元年)
这款颈饰体现西坎文化精湛的黄金制作工艺。在一排抽象化的鸟类形象正下方是一名站立的西坎贵族,两手各握一根权杖。在他的两侧分别有一排背对背的人物侧面跪立形象,并且手持物品。整件饰品由一整块金片制成。最后一部分“帝国绝响”以印加帝国为主线。尽管在北部沿海地区曾经出现强大一时的契穆王国,但崛起于秘鲁南部高地库斯科的印加帝国最终统一了安第斯大部分地区。印加帝国不仅延续了安第斯各文化的传统,而且在建筑、纺织、陶器和庞大国家的治理方面都有创新之处,可以说是安第斯文明的集大成者。
带装饰的木制男性雕塑契穆文化(约公元1至年)
此件展品面部饰有彩绘,眼睛及身体各部位镶嵌了贝壳。这类木雕一般放置于宫墙墙体上的壁龛内。在契穆的都城昌昌城内有历代国王建造的宫殿十几座,其宫墙由数百万自然风干的土坯砖砌成,装饰有黏土浮雕和放置此类人物木雕的壁龛。昌昌古城遗址占地约25平方千米。宫殿外围是贵族住宅及低等级差役和工匠的居住区。
大羊驼纹盘印加文化(13世纪早期至年)
这件印加浅盘(年代约为公元-年)装饰有两圈同心圆的大羊驼图案和一排嵌套菱形图案。盘子的边缘上有一对对称的手柄。带这种手柄的盘子常用在印加各种仪式宴会中。
青铜大羊驼首杜米刀印加文化
这是一把印加帝国生产的锡铜合金的青铜杜米刀(tumi)。印加在全国大量生产青铜制品。这件杜米刀的手柄是铸造后焊接在锻造的椭圆形刀片上,手柄的末端铸成大羊驼头部。此类刀被用于以大羊驼作为祭品(也包括羊驼和豚鼠)的祭祀仪式上。
无袖外袍印加文化
这种外袍是一种以大羊驼或小羊驼毛为经线,以棉线为纬线织成印加风格的外套,这种高超技术是被称为“昆比卡玛约”(cumbicamayos)的皇家织布师创造的。外袍上的八角星图案可能来自安第斯南部的丘基班巴(Chukipampa)地区,且设计与标准的印加长袍略有不同,表现出在印加皇家资助下还拥有地方生产的特点。
吉氆(p)——记事结绳印加文化
这是一件保存完好的安第斯记事辅助工具,称为吉氆。它出土于秘鲁东北部的莱梅班巴地区。这个吉氆由一根主绳组成,上面悬挂着一系列不同颜色的线。每根垂线都打了若干个结。结的位置和类型表示的是基于十进制系统的数字。历史、统计和宗教信息都编码到这些数字中,从而达到记录的目的。印加首都库斯科有一所学校,用于培训吉氆专家记录各种信息,并在高级官员面前能够陈述这些信息。不幸的是,有关如何解读吉氆的知识已经失传,人们虽然付出了努力进行恢复,但仍然难以重建。据历史记载,中秘两国有着长久的交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年11月2日中秘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秘境”展将为中国观众了解秘鲁古代文化以及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提供一个拓宽视角和深入解读的机会。展览期间,首都博物馆将配合展览内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公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通过首都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博、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