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瓜子的愉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大家好

我是皮妹儿

做一个小调查~

其实皮妹儿以及身边大多数人

都是“嗑一颗吃一颗”的

与第二种选项相比

我们都认为第一种更加愉快

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越吃越多

这到底为什么呢

嗑一颗吃一颗为什么更愉快

其实大脑有一种“奖励机制”,人脑中会分泌多种能让人感到快乐、安全和成就感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快乐素”(HappinessHormone),比如多巴胺。

酒精、游戏、香烟之所以能让人成瘾,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它们可以促进多巴胺的生成。

通常情况下,快乐素的释放水平很低,仅仅起到维持我们心情平静的作用。而当我们完成了预设目标,作为奖励,大脑就会增加快乐素的分泌,让人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巧的是,嗑瓜子嗑一个吃一个的过程刚好完成了这样一个设定。

并且这种行为构成了一种简单循环,一直嗑一直快乐。

要是嗑一把攒起来一起吃,就相当于一直没有完成预设目标,不仅不会快速产生愉悦感,还会因为长时间没有奖励的过程而感到厌烦。

甚至需要面对一个终极问题,到底嗑到什么程度算一把?

想象一下同样金额的工资月发和年发,你更想要哪一个?

soogif

其实早在很久以前

古人们就已经领略到嗑瓜子的愉快了

嗑瓜子的历史

最早征服人们的不是现在较为常见的葵花籽,而是西瓜籽。

西瓜子的最早记载是在北宋期间,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中,历史上第一次在土产部分记载出现了“瓜子”,那时很多酒楼就售卖炒好的瓜子。

据学者研究,嗑瓜子可能流传自北方。不但因为嗑瓜子的记录主要体现在北方文献中,还因为北方冬季时间长,又是农闲时间,大家消磨日子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

百度百科

西瓜起源于非洲,五代后晋时期就出现在了中国。从元代之后,各地方志记载了50余种西瓜,除了有用于食用的,还有专门用来吃籽的“打瓜”。

打瓜,也就是籽用西瓜,果实小、瓜瓤味淡、籽又多又大,因为通常用手就能打开,“食则以拳打之”,所以才有了打瓜这个名字。

百度百科

很快,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个为西瓜籽打call的大人物——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又称万历帝,是明朝第14代皇帝。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就记载了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维基百科

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宫廷里大量烘焙西瓜籽,这无疑是对其最好的宣传。

所以在官方的影响下,西瓜籽一路火爆到了清朝,《金壶七墨》记载了晚清文学家黄钧宰的亲见亲闻,书中统计,“沪城内外茶楼酒市妓馆烟灯,日消西瓜子约在三十石内,外岂复意料可及耶。”这还仅是当时的上海地区。

异军突起的葵花籽

什么时候,葵花籽异军突起了呢?

向日葵原产地为北美洲,是俄罗斯、乌克兰、葡萄牙、秘鲁、玻利维亚的国花。在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这其中大概经过了一百多年。

在我国最早记载葵花籽可食的是《[康熙]桃源乡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

最早记载葵花籽售卖的是晚清时期植物学家吴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

而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记录是民国(黑龙江)《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

也就是说,民国时期葵花籽才崭露头角,一路发展直到后来居上。

pixabay

南瓜籽是怎么来的

除了西瓜籽和葵花籽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常吃的“瓜子”,就是南瓜籽。

南瓜同样原产于北美洲,最早记载南瓜籽售卖的也同样是《植物名实图考》,在咸丰年间(贵州)《兴义府志》中,还表明“郡产南瓜最多,尤多绝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

pixabay

所以,南瓜籽的流行最起码是在晚清之后,晚清之前文献里提到的瓜子,基本都是西瓜籽。

要是在以清朝前期,甚至更早时期为背景的古装剧中,出现了嗑葵花籽或是南瓜籽的场景,那应该就是“bug”无疑了。

嗑瓜子固然快乐

也要适量啊

一不小心嗑多了

不仅会发胖

对牙齿也不好哟~

soogif

以上

就是本期全部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